互联网影视
  

2015-12-17 娱乐资本论原创 娱乐资本论

 

 

于冬打动马云,是通过一部《智取威虎山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“马云很喜欢,看了两遍。”于冬说:“这部戏也奠定了我在中国企业家群体里的地位,之前别人觉得于冬就是跟着香港人拍电影。现在人会说,于冬,牛逼!”

 

两天前,博纳影业披露私有化回归A股的“买家阵容”:阿里、腾讯、中信证券、复星国际、红衫、软银赛富,以及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。这些大买家组成了一个“豪华天团”,包括马云、马化腾、郭广昌、沈南鹏、阎焱等诸多大佬。

 

5年前,于冬带着博纳影业赴美上市,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“错误的决定”,长期低迷的股价让博纳几乎丧失了资本运作的能力,遭遇“失去的五年”;5年后,博纳选择回归,一度对BAT有所忌惮的于冬,最终还是选择了跟阿里和腾讯站在一起。

 

按照他的规划,未来要与阿里联手,快速投资并购实体院线,与腾讯联手开发IP,并且要加速国际化,与好莱坞合作拍英文电影。

 

这位中国电影圈的“大佬”今年刚刚44岁,坐在北京悠唐广场18层的办公室里,于冬神采奕奕:“一些大哥已经功成名就开始享受人生了,我至少还能够再拼搏10年。”

 

“2016年,我准备每三个月去洛杉矶一次,待一两个月,一家家敲开好莱坞公司的大门。就像我当年拎着包去香港一家家电影公司一家家地谈。”于冬说。

 

从惶恐到坦然,博纳最终还是跟互联网公司走到了一起      

 

于冬是中国电影圈最早对BAT有所忌惮的“大佬”,2014年上海电影节上他提出的“未来整个电影行业都要给BAT打工”的论调,一度横扫电影圈。

 

然而,博纳私有化过程中,于冬最终邀请阿里、腾讯成为他的投资人。根据计划,阿里影业将投资8600万美元,最终持有博纳10%的股权,而腾讯旗下公司将持有博纳约7%。

 

今年两会期间,于冬曾与马云、马化腾、郭广昌等“大佬”有过一次深入交流,大家谈得最多的,就是他们看了《智取威虎山》。

 

“马云说这个电影他看了两遍,马化腾看了也很喜欢,说这是一个好电影,中国电影就该这么干。”于冬说:“包括之前在亚布力论坛,冯仑、雷军等等都跟我说《智取威虎山》拍得好。那个年代的人对《林海雪原》有一种情感,但没想到还能拍成商业电影,还很好看,还勾起了他们的美好回忆。”

 

正是这部戏,奠定于冬在中国企业家群体里的地位。

 

—Q&A

 

 

娱乐资本论:一年间,您对BAT的态度从惶恐变为坦然接受,为什么?

 

于冬:最初我对互联网资本有一种惶恐。BAT可以买渠道、买系统、买服务,但是电影行业高度依赖内容创意,博纳在电影这种高端内容上的生产能力,以及线下的实体院线,正是这些互联网巨头需要的。

 

我不需要做成阿里这样的生态系统。博纳是一个电影产业垂直整合的小循环,这包括电影制作能力、发行能力、影院管理能力。最重要的是,博纳能源源不断地制作高端影视内容。

 

互联网企业有钱可以不停的并购,但博纳最擅长的是内容制作和实体院线、传统发行,这是互联网用钱解决不了的,它还需要我们,只是大家分工不同而已。

 

娱乐资本论:阿里腾讯的股权份额,是怎样的协商过程?

 

于冬:今年6月份发布私有化的消息之后,还是有很多人语重心长地劝我,包括拍《捉妖记》的江老板。但我最终还是决定私有化,并且优先引入阿里、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。


 

后面这个过程就很快了,对于股权份额,大家都很礼让。现在这是一个豪华的“购买天团”。

 

未来跟腾讯会更多合作开发好的IP,跟阿里除了做内容之外,还有更多关于院线的发展计划。

 

娱乐资本论:阿里和博纳会联手进军院线市场?

 

于冬:博纳现在有36家电影院,未来还有30家的签约项目。今后我希望借助阿里的力量来实现影院数量的快速增长,并且提升院线的服务水平。院线方面,我们之前虽然做得很好,管理得很好,盈利能力很强,但是发展速度太慢。

 

另一方面,博纳要把自己很强势的发行能力,跟阿里和腾讯在线上的营销推广进行整合,实现营销一体化。

 
 博纳曾经历“失去的五年”,如今回归准备大干一场
 

当年赴美上市,在现在看来并不是一个明智之选。

 

博纳上市前夕,恰逢美国八大电影公司当中的米高梅倒闭,这让华尔街对整个电影行业都不看好,博纳这样一家来自中国的电影公司,自然难以获得投资人的青睐。

 

如今,博纳影业在美股的市值折合人民币仍然只有50亿元上下,而华谊兄弟总市值已近600亿,光线传媒接近500亿。

 

长期的股价低迷,让博纳很难进行资本运作,“博纳这5年几乎在美股没有融到什么钱,都是内生增长”。

 

过去5年间,博纳的资产大幅增长,盈利能力大幅提升,但仍旧是一个电影公司的格局。相比之下,华谊兄弟已通过大规模收购,完成了“影视娱乐+互联网娱乐+实景娱乐”的布局,光线传媒更是快速完成了从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向电影公司的转型,2015年以来,光线已收购了数十家电影公司和团队,并且进行了大量的IP储备。

 

“华谊兄弟市值最高的时候,是博纳的13倍。”于冬对于估值显然非常在意:“阿里投资光线24亿,才拿8.8%的股份,这次投给博纳8600万美元,折合5亿多人民币,却拿走博纳10%。”

 

当私有化的程序逐渐展开,越多越多投资机构惊讶地发现,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块如此优质的资产。国内电影公司在资金上大多捉襟见肘,相比之下,博纳的发行业务和影院业务,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,5年在美上市的经历,也让博纳在财务、法务等方面非常规范。

 

下一步,于冬更希望通过IPO的方式登陆A股,而不是借壳。

 

“我已经做好了等3年的打算。”于冬说:“博纳的经营状况很好,我们的股东也愿意陪我们一起慢慢排队,博纳的估值不高,而A股的壳不便宜,与其为了买壳而稀释股份,不如通过IPO。在这个过程当中,博纳也不排除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融资。”

 

—Q&A—

 

娱乐资本论:私有化的过程当中,您一直很犹豫?

 

于冬:我觉得博纳是被严重低估的,所以萌生了私有化、回归A股的愿望。但我的几个股东还是希望我不要过多受到股价影响。从心理来讲,我也有一种挣扎,再加上A股爆跌、IPO暂停等等,但回归这个想法还是越来越膨胀。长远来看,我的市场我的观众在这里,我拍的电影是为这个市场的13亿人拍的。

 

娱乐资本论:当年赴美上市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吗?

 

于冬:我觉得也不能说是错误。只能说是对美国市场懵懵懂懂,或者说是抱着一个理想主义的梦想,到美国去融资,觉得那个是真正的金融中心,电影中心,带着这样一个报效国家、为国争光的理想去的。

 

今天的回归,博纳可以说是兵强马壮,我虽然没有融到很多资本的钱,但博纳是结结实实地发展了五年,资产规模了增长了接近30倍,盈利能力增长了至少20倍,这五年当中我们没有任何一起诉讼。

 

所以当我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宣布博纳私有化这个消息以后,资本市场是一片叫好。半年来找我要股票的投资人不下100多个。投资圈的人说,别的中概股不回都可以理解,但博纳不回归大家不能理解。

 

 

“每3个月去一次洛杉矶,就像当年跑香港一样“

 

于冬对于国际化的重视,超出我们的预期。他告诉娱乐资本论,目前投资规模3000万以下的电影,他已经不用过多参与,自己亲自主导的一般都是投资额在1000万美金以上的项目。

 

2015年,博纳30亿票房的目标,已经随着《澳门风云2》《智取威虎山》等电影的上映轻松完成,接下来的《万万没想到》也被市场寄予厚望。2016年,于冬希望每三个月去一次洛杉矶,一待就是一两个月,跟好莱坞的公司一家家去谈。

 

Q&A

 

娱乐资本论:博纳的国际化要怎么做?

 

于冬:我给自己的计划是,2016年,每三个月飞一趟洛杉矶,就像我当年拎着包在香港跟各大公司聊天一样,我当时一句粤语都不会(同样谈下来了)。我要撬开博纳跟好莱坞的合作通道,撬开这个市场,这是我的一个野心。

 

博纳这次投资FOX的6部大片,这在好莱坞的圈子里很是震惊,之前他们认为中国最有钱的是王健林,是马云,是复星。但于冬的这个博纳,真的付钱了,真的把2.35亿美金放在那里。好莱坞还是更愿意跟电影圈的人在一起,跟懂规则的人合作。

 

明年后年,好莱坞的这一块投资,会给博纳带来一个巨大的收益,因为都是全球分账,我扩大了中国市场以外的投资收益。接下来,我们要在洛杉矶设办公室,拿一些项目找美国导演、美国制片人来做,也可能做成中美合拍。

 

娱乐资本论:这些项目都会是面向美国市场的美国故事吗?

 

于冬:美国故事,面向英语市场,我觉得现阶段投资跟好莱坞的合作,要么大家一起拍中文电影,要么一起拍英文电影,现在还没到大规模的来拍两地都能够适应的电影的时候。

 

博纳走出的一步,就是我跟你拍美国的电影,博纳要做到这样的能力,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公司。

 

未来中国100亿美元票房的市场,加上美国100亿美元票房的市场,这两个这么大的市场中间,博纳一定有很大空间,这些都是我打动马云先生,马化腾先生的地方。

 

因为他们看到于冬还是很专心做电影的,别的大哥都已经功成名就开始享受人生了,我还至少能再拼搏十年。

 

文:郑道森 光影重梅